香蕉传媒18勿入秘密入口_已满l8点此进入甸伊交友_九九久伊在人线综合小收到草

陕西省老年人体育协会地市分布图


金秋老体2017年第11期


打羽毛球姿势不当易致五种损伤

                                   /晓东

羽毛球是一种全身运动,不受场地、年龄的限制,也是大众所容易接受的运动,但是打羽毛球时击球姿势不正确以及没有充分热身,可导致身体受伤。 
  一、打反手球: 
  软骨易撕裂 
 打羽毛球时,无论是击打、扣杀还是吊、挑、推、扑、勾球时都要求手腕有基本的后伸和外展的动作。随着不同的技术要领,手腕还会快速伸直闪动鞭打击球或由后伸外展到内收、内旋闪动切击球。这种情况下,手腕部的薄弱环节三角软骨盘会不断受到旋转辗挤,特别容易造成损伤。 
  有的人擅长打反手球,这就尤其容易出现手腕关节三角软骨撕裂。如果向内旋转自己的手腕,一扭就觉得疼痛,有时还伴随咔咔作响,这就是腕关节三角软骨撕裂的症状。关节三角软骨受伤时,如疼痛不怎么剧烈,建议先休息几天,如疼痛不减或加剧,那就应该看看医生了。 
  二、频频“杀球”: 
  警惕肩关节受伤 
  羽毛球还可造成肩部损伤。肩关节是上肢与躯干的连接部位,是人体活动范围最大的关节。打羽毛球常见的肩部损伤包括盂唇软骨撕裂、关节囊增厚以及“肩部撞击症”等等。 
  盂唇是肩关节内的软骨组织,其上连接着关节囊和韧带,其中关节囊的松紧程度决定着肩部的活动范围。奋力杀球时姿势不正确以及用力过猛,都可能导致盂唇撕裂。盂唇撕裂有个典型症状,就是不动不痛,但是抬肩就会痛,而且可听到关节里面咔咔响。有些白领平时坐着不动,关节受了伤都不知道,一直到周末再去打球,一抬肩痛得厉害,才醒悟到自己受了伤。专家指出,轻微的盂唇撕裂不用理会,休息几天即可自行痊愈,但总是疼或者一活动关节内就发出响声,这时就应该看医生。频繁挥臂击球,还可能引发肩后部关节囊增厚,从而影响肩关节的活动范围,影响关节内部的稳定。 
 三、抽球太猛: 
  当心“高尔夫肘” 
  很多人都知道打羽毛球容易得“网球肘”,其实,打羽毛球也可能导致“高尔夫肘”。高尔夫球肘与网球肘发生的原因相同,差别是施力点的位置不同,受伤的位置也不同。“网球肘”是手肘外侧受伤,患者多喜欢反手击球,而“高尔夫肘”正相反,是手肘内侧受伤,患者多喜欢正手抽球。 
  “高尔夫肘”,在医学上的名称是肱骨内上髁炎,是指发于屈肌(起到屈曲手腕和手指等作用的肌肉)起点处的慢性损伤性炎症,因为高尔夫球手比较容易受这种损伤,所以也称其为“高尔夫肘”。 
 四、反复挥拍: 
  引发“肩部撞击症” 
  羽毛球引拍、挥拍时,肩关节外展,这时肩峰下关节内部组织可因反复摩擦、撞击而产生一种慢性肩部疼痛综合征,叫做“肩部撞击症”。其临床特征是肩关节主动外展活动时有一疼痛弧,而被动活动疼痛明显减轻甚至完全不痛。主要症状为肩部疼痛,疼痛部位以肩峰周围为主,夜间较重;患肢无力活动受限,上臂外展到70°时明显疼痛,感觉被“卡”住。肩关节开始外展时无疼痛,到达60°开始疼痛,超过120°疼痛又消失:被动活动时减轻或消失。“肩部撞击症”急性发作时应进行局部封闭,缓解后立即活动,以防发生粘连。 
五、飞奔“救球”: 
  髋关节易受伤 
  在比赛中,球员不顾一切飞奔球成功往往能获得观众热烈的掌声由衷的赞叹。但是,实际打球的时候,这种动作容易导致“头臼撞击综合征”。眼见球落下的位置离自己还有好大一截,有的人情急之下会抬腿猛跨,恨不得一步到位追上去。救球心切固然可赞,但此时股骨头和髋臼之间会猛烈撞击,如果热身的时候没有活动开,就可能发生“头臼撞击综合征”。 
  “头臼撞击综合征”的特点是平时没什么异常,但屈曲髋关节就会疼痛。这种伤害一开始可能并不严重,但如果不能及时修复,可慢慢累计,最后造成关节内部的大问题。关节内的软骨是不可再生的,一旦受损就再也长不回来了。

 

 

              拒绝心理“牢笼”

                   /王宝坤

英国作家萨克雷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感觉身体很不舒服,就去图书馆借了一本医学手册,想看看自己究竟是怎么了。当他读完介绍霍乱的内容时,他发现自己已经“患”上霍乱几个月,他被吓住了。 
  然后,他还想知道自己是不是也得了其他的病,就干脆读完了整本医学手册,接下来他意识到,除了膝部积水症之外,自己居然全身什么病都有。医学院的学生完全不需要去医院实习,他就是一个汇集了各种病例的“医院”,他们只要对他进行诊断治疗,就可以拿到毕业证书了。 
  他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自己到底还有多长的寿命,便对自己进行了一次自我诊断:首先是找脉搏,但他发现自己连脉搏都没有了;然后是查心跳,但他发现自己的心脏居然一分钟跳了140下……他的脑袋里一片空白。走进图书馆的时候,他觉得自己是一个幸福的人;而当他走出图书馆的时候,则完全变成了一个全身有病的老头。他走进了自己编织的心理“牢笼”。 
  他决定去看医生。他对医生说:“亲爱的朋友,我不告诉你我有哪些病,只说一下我没有什么病,我只是没有患膝部积水症。我不会活很长时间了。”医生给他做完了检查,然后在一张纸上写下“处方”递给了他。他顾不上看一眼就跑去药店买药,可药剂师却把处方退还给他,“这是药店,不是食品店,也不是饭店。” 
  他搞不懂药剂师在说什么,接过处方一看,原来上面写的是:“煎牛排一份,啤酒一瓶,六小时一次;十英里跑步,每天早上一次。”后来,他按照这份处方去做,然后,他一直健康地活了下来。 
  这个人很幸运,他及时去找了医生,否则,他一定会被自己编织的“心理牢笼”所囚禁,最后会真的疾病缠身。人的心理牢笼千奇百怪,五花八门,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它们都是人们给自己编织的。一位哲人说过:不要完全相信你听到的一切,也不要因为他人的议论而看轻自己,否则就会作茧自缚。 
  有些人总是责备自己的过失,有些人总是念念不忘生活和疾病带来的苦恼,时间一长,就会不知不觉把自己囚禁在“心狱”里。只有走出自己编织的心理牢笼,让心境变得宽松自由,才不会被不必要的烦恼围绕。

          李琰,冰雪世界里的速度和柔情

                         /王爱玲

温哥华太平洋体育馆里,身材娇小却气宇轩昂的李琰总喜欢身着一件耀眼的黄色运动衫。作为中国短道速滑队主教练,她是一个有故事的女人。温婉、霸气,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词,很完美地统一在她的身上。她,被王濛称为“创造中国短道历史的女人”。
  “撞”来的爱情和婚姻
 
  李琰出生在黑龙江,11岁开始滑冰,1984年春,一场意外事故几乎断送了李琰的运动生命。在一次比赛中,她在弯道滑行时,巨大的离心力将她甩了出去并撞在赛场挡板上,左腿膝关节肌肉全部断裂。按照常理,李琰伤到这份上只能退役,但是她并没有放弃。这位当时年仅16岁的小姑娘一年后奇迹般地重返冰场。1988年,李琰在卡尔加里冬奥会上夺得1000米金牌,可惜那时短道速滑只是表演项目。 
1992年冬奥会,在法国的阿尔贝维尔举行,虽然那年李琰已经24岁,但仍然是中国队的主力,夺牌的有力竞争者。而另一支参加冬奥会滑雪的队伍中,有一位来自大连的全国冠军叫唐国梁,小伙子跟李琰同岁,是个大器晚成的队员。对于在冰雪界大名鼎鼎的李琰,他早有结识的想法。于是没上飞机,他就求队友给自己指认了一下。伙伴故意逗他,我给你指认,你给我什么好处? 
  “我请你吃肯德基。”心实的唐国梁就说。看自己爱徒被伙伴们戏弄,唐国梁的教练就粗门大嗓地说:“她就是李琰!”当时李琰正从这帮小伙子们身边走过,不觉扭过头来。“有事吗?”一句话,把这帮小伙子都逗乐了,一看滑雪队小伙子们的坏笑,再看唐国梁的窘态,李琰脸不觉也一下红了,笑着说了句“缺德”就跑开了。 
  “小唐,李琰可说你缺德了,东北话一说缺德,那就80%了!”一个队员学着赵本山的腔调,这一下可“激怒”了唐国梁,边笑着说“你等着”,边紧追那个队员,慌不择路,竟冲进了短道速滑队的行列。说来也巧,那个队员一个急转身,从李琰身后绕了过去,而唐国梁来不及收步,竟与李琰结结实实撞个满怀。顿时整个候机大厅笑成一片,而唐国梁则不好意思地一连说了七遍“对不起”。 
  多年以后,人们都说唐国梁与李琰的爱情是撞出来的。每当说到这些,憨厚的小唐都会挠着脑袋说:“其实是心灵的火花在那一刻撞到了一起!”一听老实憨厚的唐国梁说出这样的话,李琰都会笑着说:“缺德!”一听这话,调皮的妹妹说:“那都80%了!”那年的冬奥会,李琰只获得500米的银牌。李琰没有收获金牌,却意外地收获了爱情。 
  李琰退役后选择到东北财经大学国际金融专业读书。大学毕业后,她被分配到大连地税局,做了一名副处级科员。丈夫唐国梁退役后则去了大连市商业银行工作。那也是她们过得最安逸最滋润的一段日子,每天早上去海边跑步,周末的时候去广场上放风筝。然而,每当冬天看见滑冰的孩子,或者在电视屏幕上看见过去的伙伴依然在速滑一线叱咤风云,她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1999年,斯洛伐克体育代表团到中国访问。在与中国冰雪界交流时,他们希望中国能派一名教练到斯洛伐克,帮助他们国家队训练速滑运动员。当时担任冬季项目管理中心副主任的兰立当时马上想到了李琰,于是一个长途打到大连询问李琰是否愿意去?
在与丈夫商量时,李琰小心翼翼,唐国梁万分不舍,但最后还是让她去了。从此,李琰展开了一次新的人生:在条件艰苦的斯洛伐克速滑队,她带队不到一年,就让队伍在欧锦赛上拿到全能第六,单项第四。一年后,李琰又被奥地利短道速滑队相中,去了不到一年,李琰又用成绩说明了一切。于是,2003年美国队又“挖”到了李琰。就是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冰雪项目运动基地,李琰“驯服”了桀骜不驯的2002年冬奥会冠军阿波罗,还培养出像凯蒂等一批有前途的队员。而这一切成绩的取得,都与唐国梁的付出分不开。
 
  祖国召唤一周之内返回 
  李琰国外执教后,唐国梁成为“留守丈夫”。为了早日跟李琰在一起,国内三年,唐国梁坚持学习英语,到了美国后,起初在一个加油站打工,随后他从所学的运动医学专业顺利毕业,按摩理疗师的工作也十分稳定。 
  都灵冬奥会后,李琰本来有机会在美国再干4年。这时,她接到了国内的邀约电话。尽管美国已开出优越的续约条件,但李琰没有表现出丝毫犹豫。“我是中国人,响应祖国的召唤,是我的义务!”从辞职到回国,这中间只用了一周时间。 
  此时,李琰的丈夫刚刚在美国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不到两岁的女儿嗷嗷待哺,两人刚刚在美国买了温馨漂亮的大房子,选择回国就意味着新一轮的分离。善解人意的丈夫就像当初支持她去斯洛伐克执教一样,他依然支持李琰回国的想法。在婆婆的陪同下李琰回国接受了这份四年的邀约。唐国梁开玩笑地说,“我怎么老是追不上你的脚步啊!我好不容易到了欧洲,你去了美国;我追到美国,刚刚安定下来,有工作,有房子,你又回国了。” 
  都灵冬奥会后的中国短道速滑队,形势并不乐观,冬奥会上8枚金牌,中国队只有王濛在女子500米上占据绝对实力,对手韩国队却一枝独秀,在都灵冬奥会上一举取得6枚金牌,只有两枚金牌旁落,一枚归属中国王濛,一枚被李琰带领的阿波罗摘得。如此困境下,李琰选择回归,除骨子里喜欢挑战的性格外,她还希望能用四年的时间,带领中国队重新回到巅峰。2007年初,李琰首次率领中国队参加国际大赛——长春亚冬会。那次比赛,中国队成绩开始出现回升,在同韩国队的较量中,中国队竟然拿到4枚金牌。不过,风暴刚刚来袭。全队的领军人物王濛,公开指责了新主帅李琰,要求退出国家队。甚至在王濛夺冠冲过终点线后,居然并未与站在场地边的李琰击掌庆贺,两人形同陌路。

当时,王濛在队里没人敢惹,海归的李琰,因采用一种全新训练方式,导致训练强度陡然增大,招致王濛的质疑,由于两人个性都很强,加之沟通不够,师徒间的矛盾越积越多,终于在亚冬会上爆发了。
冷静下来的王濛和李琰后来都表示,其实她们奋斗的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冬奥会金牌,最终两人就因为这个共同目标重新走到了一起。2008年王濛顺理成章地当上了国家队队长,在李琰的调教下,实力大增,开创了一个“濛时代”。温哥华冬奥会,王濛卫冕500米冠军后,跪在了李琰面前,她是在道歉,更是在谢恩。
 
  四年内,让中国短道速滑飞速进步,大家都说李琰有两把“刷子”。其实,“刷子”只有一把,就是狠抠细节。“在滑冰技术方面,我最强调的当然是细节,那是专业方面的东西,要根据运动员自己的特点,去有针对性地告诉他们解决的方法、方式。”李琰的独特之处,队员很快就感受到了,王濛曾说过,她感觉李琰来后,给自己带来最大的变化就在细节。 
  女儿在她心里最柔软的角落 
  李琰有一处软肋不敢触及,那就女儿——可爱的伊莎贝拉。20047月,李琰的宝贝女儿出生在美国。回国执教后,李琰一家人分居三地,丈夫继续留在美国工作。她长期驻守北京首都体育馆。公公婆婆带着孙女伊莎贝拉住在大连。李琰和女儿聚少离多,每隔几个月,爷爷奶奶会带着孩子来看望妈妈,这时候的李琰,就是全天下最幸福的女人了。 
  不能做到天天陪在身边,李琰每天都会跟女儿通网络电话。可爱的小女儿养成了从电话里“听妈妈”的习惯,一接电话就叫妈妈,也不管是不是。不过,长期的分离也在李琰和女儿之间筑起了高墙,对这个妈妈,女儿很陌生,幼儿园老师甚至以为她是单亲家庭的孩子。“有一次我去接孩子,她的老师显得很惊讶,我只好说,我太忙了,整天出差没时间。要知道家庭生活对于一个女人来说非常重要,接下来我无论如何都不能再牺牲家庭。” 
  说起女儿,李琰就忍不住眼圈发红。“有一次我给女儿打电话,问她:‘妈妈马上要回去看你了,高不高兴啊?’女儿回答道:‘我不在乎。’”李琰有些心酸,可是她并不愿意将自己描述得多么伟大,“千万别说我舍家抛业什么的,没有那么伟大。我就是在做一件事情,想把它做好。将来她知道了妈妈在这段时间所做的事——带领中国队去夺取2010年奥运会金牌,会为我骄傲的。” 
  与李琰的女儿相比,李琰的弟子们比较幸运。在队里,他们管李琰叫“后妈”,人生最重要的成长阶段都在“后妈”的教导下度过,没走一点弯路。温哥华的四枚金牌是她们最好的收获。不过,让李琰觉得最欣慰的还不只是这四枚金牌,而是“孩子们长大了,”“我这个‘后妈’没白当,在帮她们训练提高能力的同时,我对她们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学会了感恩,知道了其他人的帮助有多重要。”李琰说。 
  一晃过去四年,这是是单调的四年。在这四年里,有家有业的李琰一直住在首都体育馆的宿舍里,即便是周日,她也只能在宿舍里睡个懒觉,然后做训练计划。

李琰的妹妹最常说的一句是:“姐,你找我唐国梁哥,算是烧了高香了!”在父母眼里,唐国梁是个十分孝顺的女婿,而且相当会“来事”。家里的大活小活几乎都成了唐国梁的事,他还烧得一手好菜,李琰的妹妹李琪得出的结论是——“吃姐夫做的饭菜,我们一家人都快成大胖子了!” 
  除了孝顺会、做菜一流之外,作为丈夫的唐国梁还相当浪漫。在国内,只要休息,唐国梁就带着李琰到海边散步放风筝,给李琰买新衣服,心灵手巧的唐国梁更是利用业余时间给李琰做了不少时尚的坤包。 
  女儿和父亲同住的那些日子,每天早晚唐国梁都要打一个电话给李琰,电话拨通后,直接按扬声器,电话那头是充斥着各种生活细节的声音:起床声,刷牙声,吃饭声,说话声……一直到女儿出门之前“Byebye”,电话这头李琰一边听一边忙碌着,借此想象着女儿的生活。李琰说,孩子已经知道崇拜妈妈了,“画画的时候,妈妈画得最大,爸爸小一点,她自己是最小的”。 
  李琰一直明确表示:只要国家和中心需要,自己会继续带领短道速滑队。而对于大家最为担心的家庭问题,她似乎也已经商量好了,“我的家庭是永远都支持我,如果我要在这的话,他们肯定会回来。”

 

 年过花甲玩轮滑

/王继军

“我说老伴儿,你咋还在看电视?这都快到点了,吃了晚饭我还要去活动呢!”张大妈对坐在椅子上盯着电视入神的老伴说。“真想不通,自从退休玩起了轮滑,整个就像变了人似的。”老伴嘟囔着站了起来走向厨房。 
  轮滑一般都是年轻人玩的,张大妈怎么想起来玩这个?那还得从大妈的“抠门”说起。大米的包装袋、茶叶盒、纸拎袋什么的,大妈都整整齐齐叠着,扎上包装带保存着,用她的话说,“保不定啥时候用得上”。因此,上中学的孙子淘汰的轮滑鞋,大妈更舍不得处理掉,这不,自己给用上了! 
  其实,从居委会退下来的张大妈,虽然不是刚退休就玩轮滑的,但绝对可以说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刚退休那阵子,跑公园里打扑克,晚上跳广场舞,大妈忙得不亦乐乎。可不久以后,想法与众不同的她总觉得不给劲:总跟在别人后面跑真没意思,要是自己能带一批“粉丝”玩出花样,玩得别出心裁,那就好了。“这个想法,都是以前工作中当领导时间长了养成的。”张大爷这么说。 
  每天傍晚,张大妈总要催着老伴吃饭,慢悠悠走到校园,沿途刚好300多步,算是“饭后百步走”。头盔、护肘等护具都是孙子以前的,装备佩戴整齐之后,看得边上散步的老人投来惊讶羡慕的眼神。“我孙女本来也有轮滑的,可孩子长大了,谁还留着这个,早就给收废品的了。” 
  刚开始,老伴和子女们对大妈玩轮滑的“高危”举动颇有微词。可是说也奇怪,越是不让她去,反而让大妈越发执拗,那就像是孩童一般,真是个“老小孩”。三个星期下来,大妈不但没摔一跤,还带上了四个徒弟,那个自豪的劲头,比上班那阵子又多了几分自信和快乐。 
  “玩轮滑的好处真不少呢!”夕阳照射的操场上,老人们清一色的红头盔,将“夕阳红”演绎得更加绚丽多姿,张大妈还不忘对观望的人们做广告:“跑起轮滑身体棒,不用担心会长胖”、“轮滑需要多动脑,烦恼再也没有了!”问起接下来的打算,张大妈信心满满:“下一步就是组建一支老年轮滑队,让感兴趣的老人们老有所乐,活得更加有激情!”

 

千年国象村

                                      /刘国栋

流放犯传授棋艺 
  斯特罗贝克村位于德国萨克森·安哈尔特州哈尔茨地区哈尔伯施塔特城,总面积为13.46平方公里,人口为1160人。大约在公元1010年,斯特罗贝克村便出现了与后来的国际象棋很相似的象棋比赛。至今,到处都存有国际象棋的传说和实物。 
  按照国际象棋史专家的观点,国际象棋是从印度和波斯传到欧洲大陆的。1002年,屈肯堡的京策林担任神圣罗马帝国迈森地区镇守边界的司令长官。1009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二世怀疑京策林谋反,将京策林逮捕,监禁在斯特罗贝克,由当地农民看管。京策林在这个地方受难8年。 
  京策林与看押他的村民交上了朋友,经常与村民交谈,了解村民的生活和习俗。很快,京策林发现这些村民的文化生活非常枯燥,便将他学会的国际象棋教给村民,村中一些人很快就爱上了下棋,而且进步很快。通过下棋,村民对京策林的好感增加,生活上照顾他。京策林觉得,应通过下棋来提高村民的道德水平和行为准则。在他的努力下,村民在人际交往和邻居相处方面表现出向上的趋势,他也受到村民的尊敬和敬佩。 
  一段时间后,皇帝发现京策林没有谋反意念,便赦免了他,让他担任哈尔伯施塔特的主教。京策林经常回到这个村庄探望村民,还在这个地区建立学校。 
  选帝候赠送大礼 
  此后500年间,德国虽然没有能够成为统一的国家,但是国际象棋村斯特罗贝克的名声鹊起,欧洲不少人来到这里与村民对弈。其间,有权选举神圣罗马帝国的勃兰登堡选帝候弗里德里克·威廉参观了斯特罗贝克村,送给村民一副棋盘,棋盘的一面有8*12方格,另一面为8*8个方格。这位选帝候还向村民赠送了两套棋子,一套为银制,另外一套为象牙材质。象牙和银制的棋子现在算得上稀世珍宝,但这两套棋子现在飘落何处还是个谜,好在棋盘仍安好保存在斯特罗贝克村。 
1744年,弗里德里克大帝参观了斯特罗贝克,与村长下了一盘棋。这位国王输了棋,便下令每年向斯特罗贝克村派遣一名国际象棋使者,与村里最高明的棋手对弈一盘。他保证,只要国际象棋使者输掉这这盘比赛,斯特罗贝克村当年的税金将予以免除。 
  棋王造访国象村 
  斯特罗贝克村村民长年坚持学棋、下棋,不少国际象棋高手来到村里,与村民对弈。为了对付外来挑战者,斯特罗贝克村办起了早期的棋艺学校。 
  欧洲当时最为著名的国际象棋高手叫西尔伯施密特,他的一位棋手朋友访问了斯特罗贝克,与村民下了几盘棋,大败而归。因为对弈时下了很大的赌注,输掉比赛让他拿出不少钱财,这位输棋又输钱的棋手将情况告知了西尔伯施密特。而后,西尔伯施密特来到斯特罗贝克村,与村民进行了三盘棋系列赛,获得全胜。不过,村民对于西尔伯施密特获胜并不认可,与他发生了争执,西尔伯施密特做出解释,最终村民们认可他的胜利。这件事很快在欧洲传扬开来,斯特罗贝克村的声誉在欧洲国际象棋界提升不少。 

兼收并蓄下法多 
  斯特罗贝克国际象棋村能够延续1千多年不衰,一个重要原因是棋艺爱好者从不故步自封,而是兼收并蓄,拓展棋艺,使小村的棋艺能与时俱进。时至如今,斯特罗贝克村的国际象棋高手能够下几种国际象棋,有的棋手在几种下法上都达到了较高水平。 
  二战之后,德国分为东德和西德,斯特罗贝克村位居东德。由于苏联是东德的“老大哥”,又是世界上国际象棋领先的国家,因此村子的国象受到苏联和东德政府方面的高度重视,成为东德传统文化的展示地点。村民的棋艺也更上一层楼,比赛风格和比赛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村里的国际象棋队获得过东德全国快棋锦标赛的冠军。 
  生活离不开下棋 
  在这座民风古朴、人们的消遣方式不多的小村,下棋仍是当今人们主要的消遣和联络方式。村民们下棋从来不马虎,每次下棋好像是在进行某种规格的比赛一样。儿童从很小就开始学棋,大多数村民的家中都有棋盘和棋子。人们对于下棋和下棋工具的尊重犹如对村内圣潘克拉斯教堂的建筑一样。 
  国际象棋最初属于贵族和有钱人的消遣方式。在世界国际象棋历史上,第一次提到普通百姓下国际象棋的地方正是斯特罗贝克。 
1921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的经济陷入了困难时期。为了对付经济危机,斯特罗贝克村发行了德国历史上第一种,也是世界上第一种以国际象棋为主题的临时应急货币。这张货币的面额为50马克,货币中央的图案是一个国际象棋棋盘。在斯特罗贝克,国际象棋比赛大多在村里一家酒馆里举行,失败者要为获胜者购买一扎啤酒。村民们调侃说,要想知道斯特罗贝克哪位棋艺最高,只有看一下肚子就可以了。那些拥有硕大啤酒肚的男子八九不离十是一位国际象棋比赛的高手。

17世纪开始,斯特罗贝克村经常举行人棋比赛,全村人就像过节一样参加人棋比赛和观摩,不少慕名而来的外地人也赶来参加这种独特的国际象棋比赛。比赛在斯特罗贝克村的广场上举行,双方所使用的棋子均为活人。扮演棋子的大多为当地学校的学生,近些年来,随着村庄里的青少年数量的不断减少,人棋比赛的棋子扮演者中有相当一批是在家休养的老年人。 
  斯特罗贝克有一个传统:坚决让来访者在斯特罗贝克村输棋。陌生者来到斯特罗贝克村比赛,就会成为整个村子的对手。
按照村里以前的规定,如果一位外地人希望与斯特罗贝克村里的姑娘结婚,他必须首先与村长下一盘棋。现在这条规定已修改,如果小伙子输给村长,必须向村里的国际象棋俱乐部捐上一些钱财。
 
  早在1823年,斯特罗贝克村就设立了埃马努埃尔·拉斯科尔小学校,国际象棋属于学校的必修课,成绩不合格者需要补考。不过,这座延续数百多年的小学于2004年关闭了,因为村里的孩子太少,村民深感忧虑, “没有学校,我们的国际象棋传统将会逐渐衰落乃至消亡”。 
  斯特罗贝克村的主要观赏点之一是国际象棋博物馆。馆长卡瑟林·巴尔策管理博物馆已经多年,对于博物馆件件展品视若珍宝,能滔滔不绝地讲述出展品的来历和历经的沧桑。斯特罗贝克村民们保持了德国人认真负责的传统,将年深日久的重要用品用玻璃柜子保护起来,参观者能看不能摸。 

 

拳势拆解是练拳的好方法

                              /薛根秋

我是一名武术爱好者,在孩童时期就对武术产生了兴趣,开始了压腿、踢腿、窝腰、劈叉等基本功的练习。在20世纪70年代,我学习了国编套路长拳、刀、枪、剑、棍等。80年代初,在“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时代背景下,我又学练了简化太极拳,以后相继学习了国家竞赛太极拳、剑和传统太极拳、器械套路等。 
  我在河北省会石家庄市第七医院工作,是一名主管检验师。院领导为了增强干部职工的身体素质,活跃职工文体生活,让我教全院干部职工学练简化太极拳。干部职工们喜欢太极拳,热情很高踊跃参加。通过练习太极拳,干部职工不仅锻炼了身体,也从中得到了精神上的愉悦,以更加旺盛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之中。 
  我在多年的练习武术过程中,身体很少得病,因而繁忙的工作从未耽误过。从习武中尝到甜头,我的武学追求就不仅仅局限于强身健体了,我也开始尝试着迈向更高的层次——技击。 
  一个星期天,我到公园去练拳,看到有不少人正在跟在太极拳比赛中多次担任裁判长的王锋朝老师学习太极拳拆解。 
  一位年轻拳友用拳向王老师头部打去,只见王老师双手一起一落,年轻人便是一个后滚;接着或是他主动进攻或是王老师先上,王老师也只是双手一起一落年轻人便向后滚去。我一看,这不就是用的简化太极拳的起势吗?后来小伙子换用右鞭腿踢打王老师的左肋部,王老师这次不躲不闪,张开十字手接腿,扭腰转身将他放倒在地。王老师沾黏连随,不丢不顶,随曲就伸,引进落空,动作轻松自如干净利索,使我目不暇接敬佩不已。 
  休息时,我向他提出也要在套路基础上深入学习,王老师微笑着说:“那就先从简化太极拳拆解开始,学会弄通一招一势的攻防含义,在此基础上再学习推手,然后进入散推、散手阶段。只要不怕吃苦,坚持不懈,你的太极拳水平就会有很大的提高。”王老师的一席话使我认识到拆解练习是太极拳习练者提高技艺的必经之路。 
  太极拳的科学修炼一般经过基本功、套路、拆拳、单操、推手、散手等若干阶段。简化太极拳的拆解通过对整个套路中每个具体拳势的技击含义分别阐释、攻防演练,明白拳势的应用意义,检验自身盘练拳架的正确与错误、掌握内劲技术要领的程度,可以进一步提高技击能力。 
  王老师在给我拆拳之前,首先介绍防止受伤、倒地自我保护的要领,然后讲解每个势子的攻防含义、技术要点,根据我有一定基础的实际情况,手把手地做出示范,让我亲身体验每一个拳势的攻防过程和变化。 
  拆解“野马分鬃”这个拳势时,我顺步右冲拳击打王老师头部,王老师闪身右手外接掳抓我右手腕部,左臂穿靠于我腋下,同时上左步转腰松沉,我想抗劲可使不上劲,只觉得忽忽悠悠,身不由己向后仰身失去平衡。我有点莫名其妙,王老师的动作看着就跟练套路时的拳架一样,怎么效果就这么好呢?王老师接着又示范了几遍,我才渐渐明白。王老师动作的技术要点是:上步到位管住对方的脚,然后转腰让对方失去平衡,同时重心前移顺势松沉,右手随送,转腰与重心前移要协调一致,整个动作连绵不断协调自然,由于运用的是整体劲力,对方在势背状态下便无力抗衡。 
  “揽雀尾”是太极拳的代表性拳势,包含太极八法中掤、捋、挤、按四法,交手运用中可以分用,也可以连用。例如掤的运用,我顺步左拳直击王老师头部,只见王老师身形略下沉,随即上左步踏入我中门裆后位置,同时左臂向斜上方穿滚掤起我左大臂,瞬间我全身一紧、两脚腾空而起,被发放出两三米远。这次我亲身感受了“掤”的劲道,里面包含着上穿、旋滚、拨架等各种不同的要素。王老师这次左臂在接触点上旋滚的角度并不大,起到拔跟的作用就行了,如果再加大旋滚,被“掤”发放出的人就会倒在地上,由此我对交手实用中的分寸把握问题也有了点感悟。 
  我与拳友一起按拳势拆解的内容反复对练,双方由不接触状态开始,进而搭手接触施技到分出胜负为止。我在练习中认真体会感知着对方的着力点、劲力大小,以及方向、路线、刚柔、虚实、重心变化、发力时机等信息。老师边观察,边不断地纠正错误、深入讲解、亲手示范,用实践作为检验自己打拳是否正确的基本标准。 
  我们先按照简化太极拳的原势逐一进行攻防演练。待掌握比较熟练以后,王老师要求我们“明规矩而守规矩,守规矩而合规矩,合规矩而脱规矩,脱规矩而神规矩”,简化太极拳套路每一招一势的攻防含义都可能有数种的变化,要根据实际交手需要而变化运用,做得更为合理、科学、巧妙,逐步达到无招无法,出手见输赢的水平。 
  技击性是太极拳的基本属性,传统太极拳与国编太极拳套路都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的运动形式,每个势子的技击功能都经过交手实践检验,有着极其丰富的技法。“不知攻守,何以为拳”。不知攻防含义、内劲运用,练拳时怎能做到“运劲顺达、手法准确、内涵充实、武术的特点与风格突出”?因此,我们在把太极拳用于健身锻炼的同时,也应向高层次、更全面的方向发展,同时掌握太极拳技击的内涵。太极拳理论内涵丰富,技击方法奥妙无穷。“功夫不到总是迷,一层不到一层迷,处处不到处处迷”。在有真修实练的功夫、有较高的思想素质和文化修养,能运用祖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的运动力学、哲学、生理学、心理学等科学原理指导太极拳修炼的明师指导下,经过拆解练习,便可拨开层层迷雾,指明修炼方向,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拆解练习使我对太极拳有了更深刻的感悟。通过简化太极拳的拆解练习,我对太极拳“松静为本”、“阴阳相济”、“以柔克刚”的基本原则,有了较为深刻的体会和认识。有一次我和拳友交手,对方掳住我的手腕用力下采,我顺势松肩垂肘,借着他的劲往前一送,他便坐倒在地,我自己一点没有用力,体验到了“随曲就伸、借力打力、用意不用力”的感觉。拆解训练使我练习套路的水平也有了进一步提高,体会到了练拳时“眼前无人似有人”的意境。 
  太极拳习练者要想使自己技术水平提高,必然要经过拆解阶段的练习,这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的必经之路。 

 

 

柔力球上的常胜将军

                               /亮才

说到柔力球,人们想到的是在公园里和街头巷尾,老人拿着拍子用各种花哨的转体动作,让一个色彩鲜艳的小球在空中飞来飞去而不落地。若不是在群众性竞赛的赛场上领略了一场柔力球盛宴,大家对这个项目的理解恐怕仍停留在浅显的层面。 
  在中国第十三届运动会上争金夺银,这是路凤娟以前想都不曾想的事情。在这届全运会上,群众性竞赛共设置了19大项126小项,吸引了众多草根参与,共有8000余名群众选手进入决赛阶段的比赛,既有了展示自我的舞台,也为家乡争得了荣誉。 
  全运会前就是常胜将军

路凤娟是哈尔滨市人,13年前从工厂内退后,她开始玩柔力球。路凤娟说:“那时候退休了,没啥事,天天坐着8路公交车到松花江边,跟着专业教练李少波练习柔力球。”迷上这项运动后,她每天进行两三个小时的训练,偶尔遇到教练有事,也会自己练习。她说:“我就是喜欢玩柔力球,十多年几乎天天练,风雨无阻。” 
  路凤娟从小就练短跑、三级跳远、跨栏等田径项目,有着出色的身体素质和运动天赋。加上勤奋,从2005年参加柔力球正式比赛开始,路凤娟每次都是女单冠军,从未失手。 
  “早先,中老年人玩柔力球的人比较多。这些年,不少大学都在推广,有很多年轻人加入进来了。即使与比我小几十岁的年轻人打,我也一样赢。”本来,路凤娟一直参加的是女子单打项目,这次全运会她报了混双项目,队里安排她与李建国配对。黑龙江省柔力球领队刁志丹说:“柔力球比赛不让兼项,我们有个选手可以进女单前八,为了多拿积分,就安排路凤娟改成混双,因为她打混双一样是没有对手。”如果可以兼项,说不定路凤娟就能成为本届全运会的双冠王。 
  与路凤娟搭档的李建国今年43岁,是个体从业者,同样来自哈尔滨市。两个人相对自由的工作环境,让他们有更多时间在一起练球。这对搭档的年龄之和是所有组合中唯一超过100岁的,令人们没想到的是这对“百岁活宝”实力超群。  

她是龙江最美指导员 
  柔力球是1991年由山西白榕副教授发明的运动项目,融合了羽毛球、网球、乒乓球、太极等运动的特点。柔力球传入哈尔滨后,路凤娟和其他参与者就肩负起推广这项运动的使命。沿着松花江边到如今的革新街教堂广场,路凤娟身边打柔力球的爱好者从十几人发展到几百人。 
  路凤娟说:“这些年只要不出去比赛,冬天早上一亮天,我们就到革新街广场开始练球,夏天一般早晨6点左右开始训练。要是下雪,我们先扫雪,然后戴着手套继续打球。”她们打球时,经常有围观的市民要跟着一起玩,路凤娟就把随身多带的球拍拿出来,再手把手教对方怎么打。她说:“现在的这些队友,有不少是从围观我们发展过来的。” 
  为了表彰路凤娟对柔力球项目的推广,黑龙江省体育局评选她为全省十大最美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如今,小小的柔力球转向了全运会的大舞台。这个项目以太极原理为基础,结合现代体育健身理念,正在改变着人们对于群众体育的传统认知。相信它会给更多人的生活方式带来更大的改变,把这项运动倡导的快乐和健康理念带给更多的普通人。

 

 

 

                     五旬护士珠峰逐梦

                    /慧慧

   体弱爱上登山 
20175月,当董丽丽从珠峰营地返回故乡时,一位以前不支持她攀登珠峰的同事对她感慨地说:“你的执着改变了我对人生的看法,你是在替我们追梦啊!” 
  年过五十的董丽丽生于郑州市一个普通家庭,18岁那年她到河南省妇幼保健院(现为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当了一名护士。董丽丽是个做事全力以赴的人,从参加工作到结婚生子,再到买房安家,她都倾尽全力。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董丽丽变得体弱多病。2013年春天,一位喜欢登山的姐妹拽着她去登嵩山。董丽丽看到,登山爱好者们男女老少都有,每个人都显得那么健康有活力,而她爬了不到1小时,就累得再也走不动了。姐妹劝她,生命在于运动,人到中年身体机能下降,多爬爬山对增强体质有很大益处。 
  从此,董丽丽加入到登山爱好者的行列。随着登山技能的提高以及身体素质的增强,董丽丽深深爱上了这项运动,成了一名铁杆的登山爱好者,登山的范围扩大到全国各地。从低海拔的嵩山、鲁山、华山到中海拔的太白山、秦岭熬山,再到高海拔的四姑娘山、雀儿山,董丽丽用了整整3年的时间去征服它们。 
  成功登顶四姑娘山后,董丽丽觉得,珠峰是每一个登山爱好者的信仰,自己也可以向珠峰发起冲击啊!此后,董丽丽悄悄查阅起有关登珠峰的资料,对攀登珠峰的信息了解得越多,她对被称为地球第三极的珠穆朗玛峰越是敬畏。资料显示,自1975年至今,在6958名试图登上珠峰峰顶的人中,有四分之一即2783人死亡。即便这样,来自全世界各地的登山者依然前赴后继来到珠峰脚下,用生命实现登顶的梦想。 
  查阅了很多资料,董丽丽对自己是否具备登顶珠峰的能力并不自信。直到有一天,她在资料里看到日本妇女渡边玉枝曾于20025月以63岁高龄登顶珠峰的消息,她突然觉得,都是亚洲人种,日本妇女能登上世界最高峰,中国妇女也能做到。于是,她坚定了挑战珠峰的信心。 
  珠峰遭遇地震 
20147月,董丽丽开始为攀登世界屋脊做准备。登珠峰之前,她选择了攀登四川省著名雪山雀儿山热身。为了省钱,她买了副300多元的手套。然而,就是这副不太耐寒的手套,差点让她的双手截肢。 
  雀儿山最高海拔6168米,山势挺拔。董丽丽和国内十余名登山爱好者绕过一个又一个冰裂缝,度过一个又一个险地,将要到达山顶时,董丽丽的手套已被雪水淋湿。当时气温低至零下20多度,手被冻得几乎失去了知觉。一位来自云南的山友看到董丽丽的手套湿透了,便将自己的备用手套借给了她。过后,董丽丽有些后怕,如果不是那位好心山友把手套借给她,她的双手恐怕要截肢了。 
  成功攀登雀儿山,更让董丽丽坚定了向珠峰发起冲击的信心。经过大半年的准备,201548日,董丽丽独自飞到尼泊尔,第一次发起向世界屋脊的挑战。 
2015425日,董丽丽在珠峰大本营和两个来自秘鲁的山友拉练,准备第二天攀登珠峰。拉练进行到一半的时候,董丽丽觉得状态有些不好,决定回大本营休息一下,吸吸氧,恢复一下体能。 
  董丽丽告别那两位山友,一个人回到大本营自己的帐篷,她吸了会儿氧,想躺下休息会儿。刚躺下不到5分钟,一阵剧烈的晃动让董丽丽的头有些晕眩,这种晕眩和高山反应不同。晃动持续了5分钟,一切都停止了。 
  董丽丽突然醒悟,该不是发生地震了吧?她走出帐篷,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由于刚才的地震引发的滚石和雪崩袭击了大本营,许多登山者的帐篷被雪掩埋或被滚石击中,大本营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数百名登山者,另有一两千名保障人员,他们中有的被埋在雪堆里,有的被滚石击中,整个营地充斥着呻吟和哀嚎声。 
  出于护士的职业本能,董丽丽拎起急救包,加入到救援队伍中。 
  返回郑州后,家人及亲友对她的平安归来深感欣慰,一起工作多年的姐妹们也来看望她。听董丽丽讲述地震以及救人的经过后,大家都对她的经历唏嘘不已。单位得知她在珠峰大本营的救人事迹,在随后的护士节那天,专门对董丽丽进行了表彰,并发起向她学习的倡议。 
  两攀珠峰获敬重 
  第一次攀登珠峰因地震不得不中断,家人、亲友以为董丽丽会知难而退。孰料,她回来不久就投入到训练中,为第二次圆梦珠峰做体能储备。 
  对于董丽丽的执着,丈夫表达了反对意见,他觉得妻子攀登珠峰的行为太冒险了,是对自己以及家人的不负责。不但丈夫反对,亲友同事也纷纷劝说董丽丽放弃攀登珠峰的行动。 
  令董丽丽欣慰的是,读研究生的儿子坚定地站在了她一边,儿子对她说:“人生有个梦想不容易,为什么不去实现呢?”儿子的支持成了董丽丽最大的精神动力。 
  经过大半年的精心准备,2017410日,董丽丽从郑州出发飞往尼泊尔,再次向珠峰发起冲击。419日,她到达珠峰大本营,开始反复攀登昆布冰川、C1C2C3营地的适应性训练,等待适宜冲顶最佳时期的到来。 
5月中旬,一年一度冲顶珠峰的最佳时机终于到来。经过三天的艰难攀登,520日上午10点,董丽丽和其他登山队员到达C4营地。稍作休整,下午550分,董丽丽和其他队员开始向珠峰冲刺。 
  由于风速太大,董丽丽和向导相互搀扶还不时被吹倒。在海拔近8000米处,董丽丽感到体能在下降,不时碰到撤下来的登山者。她不愿放弃登顶的希望,激励着自己努力向前。攀登至海拔8200米处,董丽丽明显感到体力不支,四周风速也明显加大,每前行一步都要付出极大代价。 
  董丽丽想,如果强行登顶,她可能也会登上去,但体力透支后随时都有倒下的危险。经过综合考虑,董丽丽和向导商量后决定下撤。 
  董丽丽的决定是对的,攀登珠峰本就充满了危险和死亡。下撤到8000米处,董丽丽看到一个韩国人已经失去了意识,她赶紧让向导给他喂了药和热水,等了一会儿,韩国人恢复了一点儿意识,他们联系了当地的救援组织。后来,韩国人成功获救。 
  虽然未能如愿冲顶,但对于董丽丽来说,实属不易。返回郑州时,亲友同事纷纷到机场迎接他们心中的英雄。令董丽丽欣慰的是,一位以前不支持她攀顶珠峰的同事也来了。这位同事给董丽丽献上鲜花,感慨地说:“董姐,你的执着改变了我对人生的看法,你是在替我们追梦啊!” 
  每一个梦想都值得尊敬。董丽丽虽然只是一个普通护士,但她身上有一种永不言弃的精神,她对梦想的执着与行动值得我们献上一份深深的敬意! 

 


友情链接

关中: 西安 宝鸡 咸阳 渭南 铜川 杨凌

陕南: 汉中 安康 商洛

陕北: 延安 榆林

广水市| 江都市| 大方县| 灌南县| 安远县| 板桥市| 遵义市| 略阳县| 定南县| 蓝田县|